漢服文化和中國傳統禮儀
近期播出的某綜藝節目上,一群展示漢服文化和中國傳統禮儀的年輕人遭名嘴周立波大潑冷水,他不但將漢服說成朝鮮服,還諷刺這些年輕人是“哪個洗浴中心的”。此舉引發了傳統文化尤其是漢服文化愛好者的反擊。
其實,“漢服”已在一些地方流行了很多年,甚至延伸至成人禮、開學典禮等隆重場合,當然也伴隨著標新立異、商業噱頭的批評之聲。推崇漢服真就是傳承傳統文化嗎?一件漢服能否擔此重任?
生活中漢服實用性差
周立波對于漢服的嘲諷,引起了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反擊。臺灣著名詞人方文山就在微博上公開斥責周立波,直言其太夸張,對傳統文化知識知之甚少,若是一時失言,請坦誠認錯改正。其實隨著近年來國學大熱,漢服復興的浪潮從沒有停息,對于漢服熱的爭論也沒有間斷。
那么漢服到底是什么呢?有學者定義漢服是一種禮儀衣冠體系,漢服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而形成的。總的來說,漢服是漢民族過去幾千年穿過的衣服,對于當下來說,是已經被淘汰的服飾。近些年來,一些學校在搞成人禮、開學典禮以及不少地方祭祖等儀式中,都穿上了千式百樣的漢服。尤其是與傳統文化沾邊的活動,基本上都穿漢服舉行。
提到漢服能否普及到日常生活中這個問題,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明告訴記者,“其實,服裝主要是要實用方便,然后才是其他功能的實現——審美、身份標識以及行為塑造。我覺得這些方面它都有意義,但最好都不要太過。漢服作為古代的生活方式在今天不論在審美還是實用上顯然都與現實存在某種緊張。另外,它還挺挑人的。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起反效果的情形我見過不少。”
無需夸大漢服的作用
其實,隨著漢服的流行,支持“漢服復興”的人也不在少數,其中一個理由是可以“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增加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也有人將漢服熱歸為“漢服運動”,與近現代的“西服運動”相銜接,是服飾文化的時代延續。更有甚者認為可以通過漢服來復興傳統。一件小小的漢服真的能擔此重任?
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陳明稱,“漢服在審美、身份標識以及行為塑造方面都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注意不要過頭,過猶不及。漢服熱現在比以前好多了,比較接近常態。”對于漢服熱的商業化炒作等問題,陳明告訴記者,“這也正常,哪里都有左中右,什么都難免泥沙俱下,關鍵是要有辨別能力和淘汰機制。這主要有待于社會的成熟和人們修養素質的提高——應該可以審慎樂觀吧!” 對于漢服熱與國學熱有什么關系,陳明認為,“國學熱的后面有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情。漢服作為一種傳統,在審美和民族特性表達和塑造上都有意義和效果。但是,我個人理解的國學熱首先應該是對儒學的學習,在身心安頓、政治奠基和文化認同等方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