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不是單單只憑“快”就可以持續發展的
時間:2016-08-23 來源:www.alazami.com.cn 作者:T恤衫定做
點擊:次
圖片來源:highsnoblety
近年來,隨著諸位大牌設計師的出走,我們沒少討論到時裝產業的高壓。從Lanvin出走的Alber Elbaz一年出6季新產品,他曾在紐約Fashion Group International award 上發言說:“ 我想如今時尚界的每個人都需要更多一點時間。”
有人覺得應該等一等,但有人卻覺得這一切還不夠快。據thestars的報道,近日在多倫多的加拿大和紡織采購大秀上,有一位名叫Jeff Streader的專家級嘉賓談到:“ 服裝零售商在反饋市場和消費者時需要再快一點、再有效一點。” 她覺得時尚行業還不夠快,即使是快時尚也不夠。今只有10%以下的品牌能在90天內對音樂、媒體和電影等流行趨勢做出反應。
Streader曾經是Billabong的首席運營官、American Apparel的執行咨詢師,還在洛杉磯的時尚設計和商業學院擔任過講師,她認為,長期交貨的模式已經是過去時了,告訴消費者什么是他們想要的已經不能幫助服裝公司贏得競爭。時尚產業也要利用好大數據做決策,還有更快調整自己,來配合消費者的需求。
“ 真的要搞清楚誰會來你的網站、他們的年齡是多少,他們都瀏覽些什么,什么是他們點擊過的,感興趣什么,最后買了什么,這些分析都很有力量,會讓品牌做得更好。” Streader說。
和Streader保持同一想法的還有NGC軟件的主席Mark Burstein,他認為交易時間能夠通過搜集和分析顧客的數據被壓縮,“ 我們已經能夠在產品發展周期中把交易時間從12個月降低到6個月了。這都是為了催促賣爆款給消費者。”
然而時尚真的有這么簡單嗎?Streader和Burstein的觀點雖然順應當下的趨勢,但顯然忽略了具體實施時的可行性。他們更多考慮了產業鏈上的問題,但對于時尚業這樣高度依賴“人”及其“靈感”的行業來說,兩位缺乏站在設計師,尤其是創意總監的角度上想問題的立場。
從商業角度說,包括快時尚、奢侈品品牌在內的時尚品牌追求盈利的效率是合理的,但眾所周知,有效的商業模式并不意味著它遵循商業倫理。
有兩個特別典型的例子:對環境的過渡掠奪和對人力的過渡使用。體現在時尚產業中,前者就是我們曾經討論過的快時尚對環境的破壞,快時尚培養出了好幾個世界級富翁,但它們是否真的有權利將工廠放置在東南亞并且只為工人們提供低廉的底薪,還逃避安全方面的保障?
而后者則說的是愈發覺得疲累的設計師群體。為了適應高速運轉的互聯網支配下的新市場,設計師和公司內部其他工作者都在承擔更重的精神和身體壓力。Raf Simons在Saint Laurent工作室,職責除了設計衣服,還要管理拍照、廣告等營銷事宜,甚至要為門店創作家具。在這個一整套品牌形象的塑造中,所有人的工作量恐怕都在翻倍。
Simons最后表示,他要追求的地方就是一個秀少一點、有更多時間創作的地方,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個人滿足感的地方。
而2012年離開Balenciaga的Nicolas Ghesquiere也曾經在System Magazine的采訪中說過:“ 我被吸干了,好像他們想要偷走我的特質然后嘗試著同質化所有事。”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個人的選擇和責任問題,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出走,也暴露出了時尚產業內部的管理方式存在漏洞。更值得注意的是,加速的時尚產業真的如Streader所說,能讓品牌做得更好嗎?
我們過去評論過Moschino近年來的轉變,會發現Moschino在Jeremy Scott的帶領下,一路走向娛樂化。芭比娃娃、麥當勞等設計元素給Moschino帶來好利潤的同事,也掀起了社交媒體討論的熱潮。在Scott為品牌設計的戰略里,塑造明星設計師、并搭上流行文化的順風車都是制造好銷售的利器。
然而社交媒體縮短著流行文化的生命周期,新一代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也正在變小。這意味著追隨流行文化的步伐是無窮盡的,它們有可能會傷害品牌形象的連續性。如今的Moschino很難再給顧客它曾經擁有的感受,那種充滿藝術樂趣的優雅感似乎蕩然無存。
事實上,不少品牌的確正在按照Streader說去做。時尚品牌們正在試圖去控制流行文化源頭的行動,娛樂公司們掌握著操作娛樂流行的話語權,它們比消費者更知道什么將會引爆輿論。在每一個“爆款”的背后,都離不開一場精心的營銷策劃。它們也在加強自己和流行文化的綁定,Moschino和娛樂公司WME-IMG 簽約了,IMG 是美國最大的娛樂公司之一,手里握著一線的電影劇本、舞臺劇、電視節目和明星。而據 Fashionista報道,包括CAA 在內的幾家好萊塢藝人娛樂公司,都被Diane von Furstenberg、Heidi Klum等品牌爭奪,以增強自己對流行趨勢的快速把握能力。
在盲目追隨流行文化后,你會發現一個糟糕的事:時尚品牌之間的差異性在縮小,某幾個款式好像在好幾個牌子都能找到。制造同質化嚴重的商品是否是時尚本該保持的態度呢?
比如如今,時尚又開始火熱討論起科技來,諸多品牌加入了這場戰爭。作為眼下最流行的話題,從提供VR體驗的門店到智能設備武裝下的產品,科技已經滲入到時尚的方方面面。但這到底是是停留在營銷層面的表面火熱還是真正的技術變革,卻有待觀察。去年,《BOF時裝商業評論》也曾在文章中提出過質疑,”時尚產業盲目迷信技術,認為技術就像是季節性的趨勢,而非效果持久的變革。如今,技術正在改變一切,包括產品開發、制造、物流、人力資源、以及銷售。但是大多數時尚公司仍然輕視技術,將其歸為營銷和銷售部門的工具,并將其視為編外計劃,并未將技術融入他們的核心商業思維中。時尚產業是否忽視了技術革命?“
總之,提速涉及的內容遠超過Streader和Burstein所說。而最終,品牌們都會發現,所有拖累效率的問題都是管理問題,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需要磨合,無法像機械的齒輪一樣毫無情緒地旋轉。
本頁關鍵詞:快時尚不是單單只憑“快”就可以持續發展的